2024年第二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现场。
秋日的东营,湿地滩涂上,反嘴鹬、白鹭翩翩起舞。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八路水系等地,众多观鸟爱好者手持专业设备,屏息凝神,捕捉鸟儿灵动的瞬间。这不是小众的消遣,而是撬动东营文旅发展的崭新动能——“观鸟经济”正在这片生态福地加速兴起。
“鸟浪”出圈,
生态魅力引爆市场
“镜头里铺天盖地的花脸鸭群‘鸟浪’,真比想象中震撼百倍!”来自北京的资深“鸟友”老树(化名)站在东营的滩涂上感慨。去年,一场“鸟浪”奇观通过短视频火遍全网,让“到东营看鸟浪”成为秋冬旅游新潮流。这一自然奇观的“出圈”,是东营生态优势的集中展现,也成为撬动观鸟旅游的关键支点。
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营市观鸟协会)负责人郭建三对此感触尤深:“过去东营的鸟类资源‘藏’在本地人心里,如今,东八路水系旁外地车牌比比皆是,‘长枪短炮’络绎不绝,‘鸟浪’彻底擦亮了东营生态品牌。”
东营湿地广布,为鸟儿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除了麻雀、燕子之外,城区树林里常见的还有喜鹊、灰喜鹊、乌鸫、珠颈斑鸠、灰椋鸟、大杜鹃、四声杜鹃等,水系里有大苇莺、白鹭、鷉等,“对有一定鸟类知识的观鸟爱好者来说,在植物园这种城市公园内一天能观察到20种左右的鸟类。”郭建三说。
现代观鸟活动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在我国,观鸟活动本世纪初才逐渐兴起。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鸟类识别App、望远镜等先进科技手段和高性价比观鸟设备走入寻常百姓家,使得我国的观鸟爱好者数量在近五年内增长迅猛,观鸟正加速从小众爱好向大众兴趣转变。
这份热度直接转化为了市场效应。黄河口知青小镇民宿的副经理王燕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平常抬头就能看到的成群的大雁、野鸭等,竟然成了民宿淡季客源的引爆点。“之前,我们民宿从11月下旬到第二年2月是淡季,入住率很低,大部分时间房间都空闲。但是从去年观鸟季开始,也就是从11月底开始,民宿每天都能接到订房信息,平均下来,一天能有30多间,甚至比旺季入住率都高!”
厚植生态,铸就
“鸟类国际机场”核心竞争力
“鸟浪”现象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与“环西太平洋”两大全球重要候鸟迁飞通道的交会点。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核心载体,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广阔、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被专家誉为“鸟类国际机场”。2024年,“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生态价值获得国际权威认证。
丰富的鸟类资源是核心竞争力所在。记者从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营市观鸟协会)了解到,东营市境内记录鸟类4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2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告诉记者,2025年监测成果显示,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越冬数量达到296只,繁殖12巢,成为丹顶鹤重要繁殖地和野外繁殖最南界;东方白鹳繁殖233巢、536只,创历年新高。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累计繁殖4260只,黑嘴鸥繁殖幼鸟9810只,数量稳中有增。
今年春天,东营明潭公园里,一只长喙白羽的怪鸟把明潭公园变成观鸟胜地。2022年启动的“朱鹮重返黄河口”项目,已经连续两年繁殖幼鸟,首次野化放飞的两只朱鹮成功在东营越冬,而明潭公园这只怪鸟就是其中的一只。为了让它安全过冬,从科研人员到公园管理方再到普通市民,都精心呵护,让朱鹮成了东营今年春天的第一位“鸟类明星”。
“今年人工孵化幼鸟的破壳时间比去年早了近一个月,这说明朱鹮正在适应黄河口的环境。”项目负责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东憧憬,不远的将来,有着“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能成为鸟友镜头里的常客。
这份“生态家底”源于持续的投入与守护。近三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超5.1亿立方米。通过创新“围淹+刈割”等治理技术,有效击退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海草床修复工程亦成效显著,筑就了鸟儿繁衍生息的乐园。今年9月,黑叉尾海燕等新鸟种的记录,再次印证了生态保护的积极成效。这为观鸟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不可复制的坚实根基。
链式开发,
“观鸟+”激活全域文旅
接住“流量”,更要用好“留量”。东营迅速以“鸟浪”为引领,系统化布局观鸟经济链条,推动其从景点观光向综合产业跃升。
——节庆平台聚人气。
连续举办两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已成为集科研交流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城市金名片。高峰期间,国内外顶尖“鸟友”云集,海量镜头将东营魅力传播全球。东营市文旅局局长李慧芬介绍,2024年观鸟季活动直接引爆冬季市场,相关热搜话题浏览量超6.2亿次。2024年11-12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8.67万人次,同比劲增43.54%;旅游收入427.18万元,增幅高达64.67%。
——产品多元引消费。
精心打造四条主题观鸟线路,东八路、滨海大道等观鸟点日均吸引近千人次。着眼延长产业链,东营文旅快速推出“冬游东营 暖意融融”精品二日游,实现观鸟与温泉、民俗等项目的有机串联和淡季旅游资源整合,带动住宿、餐饮、购物等综合消费。数据显示,2024年11-12月,知青小镇民宿住宿人次暴增200%,汉庭、全季等东营市区多家品牌酒店入住率显著提升。
——文创赋能树品牌。
以东方白鹳、黑嘴鸥等“明星鸟”为灵感,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本地文创企业ODO出品的“小鸟的朋友”产品备受年轻游客追捧,已扩展至北长尾山雀、勺嘴鹬等更多鸟类形象。商品化助力“拍鸟”体验延伸至“买鸟”记忆,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独树一帜的利润增长点。
——研学教育促融合。
近期,一个200多人的亲子生态团赴保护区观察东方白鹳、学习科普知识、参与手工制作,反响热烈。保护区下属公司的“鸟语稻香”生态大米,也借势成为热门旅游商品。生态价值的多维变现模式日趋成熟。
——提升服务迎需求。
观鸟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对配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骤然增加的专业客群需求,尤其是来自京、津、豫等省市及省内淄博、潍坊的游客,东营正多措并举提升接待能力: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计划在热门观鸟点全面平整停车场、增设规范标识,并提供望远镜、御寒服、充电宝等设备租赁服务,提升体验舒适度。观鸟季期间,滨海大道沿线将设立温情服务站,提供避风、热水、救护和咨询。东营市观鸟协会正持续开展鸟类调查公益培训,并呼吁更多青年力量加入,“盼着未来更多人能吃上‘观鸟经济饭’,为产业注入活水。”郭建三说。
观鸟经济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又一生动实践。它精准契合了消费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不仅激活了传统淡季市场,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有力带动了就业和民众增收,更通过强化生态保护认知,反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持续投入,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赢”的良性循环。
在东营,这把由万千鸟儿羽翼点燃的生态火炬,正照亮一条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杨珂 段学虎 崔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