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百多万粉丝博主@小书子,第一次来山东时被山东人身高“硬控”,称道:“太高了,身材都很棒。她还说特别喜欢山东的海,还想冬天再来体验一次下雪的海边。”
山东不仅人高,山东大葱的高度也是令人惊叹,一颗大葱2米多高,颠覆了众人对大葱的认知。除了大葱,被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也在山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杜甫曾这样来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可见稳坐五岳C位的泰山不仅有高度,更承载着众多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除了巍峨的泰山,齐鲁大地上还有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景观。九曲黄河奔腾万里从山东入海,在入海口感受九川归海的自然奇观,齐鲁大地的壮阔与包容在此刻被具象化了。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一直以来都充分发挥着挑大梁的作用,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十四五”以来,山东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产业升级、绿色能源转型、现代农业发展等多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格局。
聚焦13个领域
打造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正席卷而至,技术加速迭代,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山东坚持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一体完善算力、数据、算法等基础支撑,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13个重点产业,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并完善“科技引领产业发展2+N”工作体系。
今年,山东先后出台《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人工智能赋能13个重点领域的推进方案和“28条”政策措施》。统筹整合10亿元资金投向人工智能重点领域,真金白银加速“人工智能+”行动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路线图和制度保障。
目前,山东很多企业已经先行一步。比如在万华氯碱工厂,通过引入时序大模型TPT,对装置3000多个点位过去1年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和训练,在离子膜寿命预测、电解槽实时用电优化、碳酸钠智能控制等场景试用,预计每年可产生综合经济效益约1000万元。魏桥 企业倾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智铝大模型,深度挖掘电解槽运行时序规律,形成了“数据+机理+经验”融合的强泛化人工智能体系。投用后电解槽冷热转换周期从14天延长至18天,降低了冷热转换对寿命的影响;分子比波动降低15%,提升了槽稳定性,减少了50%现场重复性工作。乐陵市通过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曼德汽车零部件公司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70%,前5个月营收增长显著。
点绿成金!
山东亮出绿色发展“致富经”
9月19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向全球展示山东在绿色经济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多年来山东认真践行“两山”理念,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显著提升。在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过程中,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经过多年努力,2024年沿黄9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万亿元,比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出时的2019年增长39.3%;与此同时,PM2.5平均浓度改善了30.4%,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高了10.8个百分点。流域内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明,金山银山的成色愈发彰显。
近年来,山东加快自主创新,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以生物和绿色能源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沿海城市威海探索出了“海洋牧场+”的发展模式。在修复海洋生态的同时,通过发展休闲渔业、海底观光等新业态,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数据显示,威海海洋牧场年综合收入超过8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
黄河三角洲,通过实施湿地修复工程,不仅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还培育出了“盐碱地农业”特色产业。耐盐碱水稻、中草药等作物的规模化种植,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聚宝盆”。
在绿色能源方面,山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之一,全力打造绿色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围绕风电、核电等关键领域,推出一揽子针对性政策举措,所有的新能源领域都向民企开放,其中核电项目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引入民间投资,推动先进核电技术在山东率先示范应用。位于烟台的海上风电产业园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满足3.5万户家庭需求。而临沂的光伏+农业模式,则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土地复合利用,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升60%以上。
科技赋农!
高水平筑牢“齐鲁粮仓”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通过科技赋能农业,推动智慧农业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高水平筑牢“齐鲁粮仓”。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耕地是根本。近年来,山东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据统计,山东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59万亩,耕地质量等级稳定在4.43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等级。这些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了物联网、自动灌溉、病虫害智能监测等数字化设施,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的现代化生产格局,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盐碱地种业攻关方面,山东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已建成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耐盐碱种质资源3.5万余份;筛选培育出60多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耐盐碱大豆品种试验审定,遴选4个耐盐碱大豆新品系进入生产试验,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种源支撑。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山东持续加快现代农业装备研发推广,智能拖拉机、植保无人机、自动收获机等广泛应用。202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2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7%、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在提升机械化收获水平的同时,山东还着力推进科学储粮技术普及。针对农户储粮损失较高的问题,全省累计投资3.71亿元,发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科学储粮仓损失率平均降低5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4.9万吨。从田间到仓储,山东正全力构筑粮食减损增效的全链条保障体系,让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得到最有效的归仓保存。
金秋九月,山东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今年全省夏粮总产量547.4亿斤,同比增加4.1亿斤,连续3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夏粮总产再创新高,秋粮长势良好,全年粮食丰收在望。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眼下的山东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标准下阔步向前,铆足干劲,以实干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齐鲁答卷”。
山东的高不只在人,在山,更在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杜小康)
来源:闪电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