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家门口”路灯不亮、道路不平的身边小事,到办好“社区里”普惠托育、老年食堂的民生急难,到推进“田野上”特色种植、助农增收的振兴要务。今年9月以来,湖北通山县以“有解思维”审视问题、以“务实行动”破解难题,让“难题有解”成为广大干部的行动自觉,也让发展成果真正可感可及、惠及于民。
从“积水忧”到“安心路”,城市更新更有温度
去年夏天连续暴雨,通山县城区月亮湾段的水岸花园生鲜超市老板程先生经历了两次“水漫大腿”的窘境。“货损严重,墙上水渍到现在还没彻底清理干净。”他指着痕迹叹息。如今,随着新铺设的加大口径雨水管道全面投入使用,程老板眼中有了期待:“听说这次改造后不会再淹了,我们做生意终于能踏实了。”
月亮湾片区因地势低洼,每逢强降雨便积水成患。这一“城市病”的根治,得益于通山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系统推进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该工程不仅更新了排水系统,更显著提升了城市韧性和民生体验。如今,即便暴雨天出行,居民也能切身感受到街面积水明显改善的变化。
从“不愿流转”到“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更有方法
在大畈镇西泉村,十三组村民程良才曾面临抉择:家中6.6亩土地被纳入标准化枇杷种植基地规划,但原来种植效益不佳让他对产业前景心存疑虑。
“我们的破题之道是‘带着感情去谈’。”西泉村党支部书记程书民道出关键。项目专班与村“两委”创新工作方法,逐组召开屋场连心会,用“拉家常”方式解读政策,重点阐释“支部牵头+社会主体投资+村民受益”的合作模式。
针对村民关心的收益保障、种植技术等问题,专班人员现场记录形成清单,逐一研究回应。经过40多天持续攻坚,最终达成共识:土地统一翻整、免费种植枇杷、每亩年租金200元,全程专业管护,还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地租+务工”让村民户均增收上千元,真正实现“地不失管、收有保障”。目前,该项目9个子项3000亩基地及配套设施正全速推进,预计2025年12月全面竣工。
从“指尖监督”到“阳光村务”,基层治理更有智慧
“现在村集体资产、工程进度在手机上一目了然!”通羊镇岭下村村民熊先生展示着“监督一点通”平台,满意之情溢于言表。这正是通山县推进清廉村居建设的生动写照。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双公开模式,拓展抖音直播、公众号发布等渠道,实现了村务阳光运行,让外出务工村民也能参与“指尖监督”。
同时,廉洁文化深度融入乡村肌理。走进闯王镇汪家畈村,廉洁文化长廊、廉政墙绘、清风广场等设施与整洁村容相得益彰;设立“清廉党员”论坛、开办“爱心超市”等,将清廉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形成崇德向善的乡风民风。如今,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多了,邻里互助成了新常态,一幅幅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画卷徐徐展开。
从破解城市内涝到创新土地流转,从深化村务公开到培育廉洁乡风,通山县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将“急难愁盼”转化为“马上就办”,把“问题清单”转变为“幸福账单”。站在新发展起点,通山正以可感可及的务实行动,持续书写着“有力有效破难题、可感可及惠民生”的新时代答卷。这份用脚步丈量、用真情书写的民生实践,正在成为检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通山样本。(邓文义 程思 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