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30分,三亚天涯区同心家园六期兔喜快递超市内,快递员林明居已弯腰钻进这片忙碌之地。刚从转运车卸下的第一批包裹堆成了几座小山,他手持扫描枪,对准包裹条形码,“嘀”的一声,入库信息便在屏幕上跳动。弯腰、抱起、转身,包裹被精准麻利地放进对应编号的货架格口。这套看似简单的动作,林明居日复一日地重复了整整七年。
七年间,经他手扫描、分拣、派送的包裹累计超280万件,平均每天要处理近1100件。他所在的玉春社区兔喜快递超市,也从七年前“一天处理一百多个包裹”的冷清模样,蜕变为如今“一天吞吐量稳定超过一千三百件”的繁忙枢纽,默默见证着社区物流网络的飞速发展。
高峰日处理2000件,风雨无阻保送达
“只要快递到了分拨中心,分拣出来到了站点,我们就得想办法送出去。”谈及特殊天气下的配送工作,林明居语气平静,毫无抱怨。
他对某次强台风过后的场景印象深刻。当时道路积水刚退,分拨中心积压的快件便如开闸洪水般涌向各个站点。傍晚时分,驿站内包裹堆积如山,从地面一直摞到接近天花板,几乎无处下脚。这场与包裹的“战斗”,他和同事们一直坚持到深夜11点之后才结束。
在风雨中保障包裹安全,林明居有自己的诀窍:“用防水布裹紧点,装车时箱子注意码放,然后一件件送完。”
而在“双十一”等业务高峰期,站点业务量达到顶峰。林明居回忆,最忙时他和两三名同事一天要处理超过2000件快递,从早上七点半忙到午夜是常态。午饭往往是匆匆扒几口盒饭,有时刚拿起筷子,客户的催件或查件电话就来了,饭盒只能再次被搁置一旁。
深夜善举暖人心,停车守护20分钟
去年一个寻常夜晚,将近10点,林明居送完最后一车快递,骑着电动三轮车返回驿站。途经一条相对僻静的辅路时,车灯光束扫过路边,一个蜷缩的黑影映入眼帘。他放慢车速靠近,发现是一位老人倒卧在地,浑身散发着浓烈酒气,一动不动。
林明居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车停在老人前方几米处,打开双闪灯警示后方来车。他蹲下身轻声呼唤老人,对方却毫无反应。考虑到老人状况不明,他不敢随意挪动,迅速掏出手机拨打110报警,清晰报出具体地点和老人当时的状态。之后,他守在老人旁边,隔一会儿就试着叫一声,观察其呼吸是否平稳。大约二十多分钟后,老人恢复意识并自行站立离开,林明居确认老人安全后才骑车离开。
七年成长伴变迁,日派件量跃升十倍
2017年底,林明居刚进入快递行业时,整个站点一天的派件量仅一百多件,他个人负责的区域派件量更少。七年过去,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包裹量激增,仅他所在的这个兔喜快递超市,月均处理快递量就稳定超过四万件,日均超一千三百件。
面对近十倍的业务量增长,林明居坦言自己也在被推着不断成长。“每天接触的人形形色色,取件的、寄件的、问询的、催件的,脾气急的、性子慢的都有。处理得多了,慢慢就知道怎么沟通更有效,怎么解决问题更快。”因此,他的服务投诉率极低。
他的工作方法很直接:客户一旦有疑问或不满,立即响应。货物显示签收但客户没收到?他马上核查系统记录和签收底单照片。包裹破损?他立刻联系发件方和公司理赔专员,主动告知客户处理流程,绝不推诿。“第一时间弄清楚,第一时间给人家回话。”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林明居还连续参加了两届三亚市邮政快递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赛场上,他所展示的,正是日常工作中早已重复千万遍的动作:快速准确识别地址、高效规范打包易碎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拣路线规划。
驿站、街巷,林明居风雨无阻地穿梭其间,将一个个包裹递到收件人手里,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派送。(熊淑婷/文 实习生 王忠华 杨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