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01: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发1~10条均可】
视频02:伪基站群发短信客户实战【8个小时发短信15万条】
↓↓↓点击下方联系咨询↓↓↓
□ 本报记者 王旭光
近年来,我国冰雪产业的“冷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热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民众幸福感方面展现出强劲动能。冰雪运动热度持续攀升,冰雪经济蓬勃发展,如何通过产品创新、业态融合与产业升级,为中国旅游景区注入冰雪新动能,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从装备技术革新到业态跨界融合,从红色文化赋能到四季运营探索,冰雪文旅的创新之路正不断拓宽。
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运营与科技支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冰雪文旅产业发展大会暨冬博会冰雪文旅创新融合发展论坛上,意大利天冰集团亚洲区经理塞缪尔·文图拉表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政策红利引爆了市场需求。作为北京冬奥会等高规格赛事的造雪设备供应商,天冰集团在中国助力建设的众多大型雪场和冰场,不仅提升了赛事保障能力,更为后冬奥时代冰雪文旅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2年北京冬奥会留下了丰厚的发展机会和遗产,为冰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契机。我们要把冬奥短期的流量转化为长期增量。”文图拉强调,面对冰雪产业运营的痛点问题,需从运营、装备和市场、政策响应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天冰也将通过节能冰雪技术、绿色能源应用、循环经济等多元化方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也成为冰雪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总结了冬奥场馆赛后运营的四条规律:赛事举办是基础,面向大众是核心,四季运营是关键,规模效应是王道。
白宇飞建议,以冬奥场馆为核心资源,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旅游价值,同时联动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而在业态融合的探索中,“红色+冰雪”的模式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外文局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室特邀顾问孔唯佳认为,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冰雪资源是北方的独特禀赋,将二者有机结合,既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文旅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创新路径。“红色+冰雪”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使游客在赏冰乐雪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既能够丰富冰雪旅游的内涵,突破传统观光模式,提升体验深度,又可以激活冬季旅游市场,为冰雪经济注入强劲的“红色引擎”。
“‘红色+冰雪’要‘出圈’就需‘破圈’,利用AI、VR等技术沉浸式领略革命故事。科技让‘冷资源’完成‘热启动’,把历史变成可感、可触、可体验的‘当下’。”孔唯佳说。
作为市场实践的参与者,西域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探索则进一步丰富了冰雪文旅的内涵。
“天山天池是一个堰塞湖,冬季只要有阳光就特别温暖,我们在承办国内外赛事时,运动员就评价天山天池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滑雪场。在雪季,这里白天温度在零下3到零下6度左右,滑雪体验感非常好。”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新萍说。
李新萍介绍,天山天池通过“冰雪+体育”“冰雪+文旅”“冰雪+休闲”“冰雪+康养”等多元业态,不仅承办国际赛事,也打造了如冰雪风情节、大锅羊肉节、冰雪闹元宵等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活动。特别是春节期间推出的一些融合神话、冰雪元素的活动,既创造了视觉冲击力,又增强了文化体验感。这种差异化策略不仅平衡了四季旅游发展,更打造出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冰雪品牌。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