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安徽省建设用地使用标准(2025年版)》已印发实施,成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的“硬杠杠”和重要“标尺”。
本次《标准》以节约集约利用为导向,核心控制指标与长三角沪苏浙并跑,是全省城乡各类建设用地规划布局以及工程项目设计、建设项目准入、土地供应和审批、土地开发利用和供后监管的重要准则。
今后,各类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选址,应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尽量减少新增建设用地。鼓励使用荒地、劣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优先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和建设模式,大力推广先进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通过追加投资、厂房加层、拆除重建、改造提升等有效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鼓励各类建设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鼓励邮政、通信、市政、停车、广电、社区体育等设施用地混合开发和建筑复合使用。
《标准》着力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优化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保障型设施建设标准,助力城市功能品质提提升。
其中,增加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高品质文化场馆管控要求,激发新型文化空间创新活力;响应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完善体育公园、休闲露营地等室外公共空间建设标准,提升城市活力热度。
尊重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存量空间匮乏、设施增补难度大的客观实际,通过规划方法和路径的创新,提高规划对老城区更新修补配套设施的指引,同时鼓励老城片区循序渐进、多元灵活地落实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标准》规定,幼儿园建设用地包括园舍建设用地、室外共用游戏场地、集中绿化用地三部分,室外共用游戏场地生均不小于2平方米。普通中小学校场地,包括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地、集中绿化用地和道路广场、停车场地等。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2平方米,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此外,根据老年人数量、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健康状况和人口规模等,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分区分级设置城乡养老服务设施。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