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三亚的夜尚未褪去浓黑,陈照富已驾驶着他的面包车,穿梭在通往育才生态区、崖州区的路上。他今天的工作,是将那些青绿条纹、饱含甜汁的海南西瓜,从陵水准时送达三亚育才生态区、崖州区和新鸿港批发市场。自2019年3月握上这辆货车的方向盘,整整六年零五个月,两千三百多个日夜,陈照富的车轮已碾过36万公里。
“西瓜地图”刻在脑子里
“麒麟瓜十斤上下,皮薄声脆;拇指瓜小巧玲珑,十斤出头;美人瓜么,七八斤最标致。”陈照富拍打着一个滚圆的麒麟瓜,瓜皮在他粗糙的手掌下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如数家珍。新鸿港批发市场商户们远远看见他的面包车驶入,便高声招呼:“陈师傅,这边!就等你的好瓜了!”
每年3月到8月的海南产瓜旺季,陈照富便是连接瓜田与市场的“追瓜人”。他的面包车灵活地从陵水穿梭于育才生态区、崖州区和新鸿港批发市场之间。最忙碌的端午前后,每天运送西瓜超过2000斤是常态。陈照富表示,“从陵水的批发点,到新鸿港批发市场,再到育才和崖州,这海南岛东线跑瓜的路,早都刻在我这脑子里的地图上了,分毫不差。”
零事故打造“金字招牌”
批发商的档口前总是最早清空陈照富的西瓜。批发商老板记忆深刻:“老陈的货车还没完全停稳当,他人‘噌’就跳下来,肩膀一沉就扛起百斤重的瓜筐,小跑着往我库里搬,生怕耽误一刻。”陈照富擦着汗,语气平实:“我们这行,力气就是本钱。你多搭把手,货到人勤快,人家下次还找你嘛!”
安全,是陈照富另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六年,36万公里,零事故。秘诀朴素得让许多年轻司机难以置信:“高速上,油门踩下去,表针绝不超过80码;进了城,人多车杂,开得更慢。眼睛要活,四面八方都得顾到,心再细点,也就够了。”
车厢里藏着的温情
在轰鸣的发动机声和沉重的瓜筐之外,更少人知道,这位运送西瓜的普通司机,连续六年,默默帮扶着海南本地几户孤寡贫困老人。
“最早是跑万宁时,一个相熟的老瓜农朋友提起的,说隔壁村有老人实在艰难。”陈照富声音低了些。从此,除了西瓜,他的车厢里,总会在缝隙中塞进些别的东西:一袋沉甸甸的新米,几筒素净的月饼,几双厚实的胶鞋……每年这项支出大约3000元,每户300元左右。被问起那些受助老人的名字和近况,他表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了,岁月不饶人,陆陆续续,有些已经走了。”没有锦旗,没留下联系电话,甚至连帮扶了多少年,他都得掰着手指数一数才说得清:“人活着,路上遇见了,能搭把手就搭把手。看见了,心里放不下。”
车轮上的生计哲学
从入行时月入仅四五百元,到现在旺季时日挣可达六百余元,陈照富一家的生活在车轮的转动中,如同缓慢爬升的坡道,虽缓却实。启动引擎,穿梭于陵水的批发点、育才生态区、崖州区与新鸿港批发市场之间,装货、赶路、卸货、再装货……循环往复,常常忙到晚上八九点,夜色四合才能归家。
望着码放整齐、青翠欲滴的满车西瓜,陈照富露出了朴实的笑容:“这行当,我熟门熟路。”陈照富弯下腰,肩头肌肉绷紧,将最后一筐沉重的西瓜稳稳搬进商铺。这一车厢西瓜,足够加满明天继续奔驰的油箱,也足够在某个村尾的老瓦房前,悄悄放下一袋米,或者,为某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添上一双合脚的新布鞋。(熊淑婷)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