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东流,沿岸景致如画。金秋时节,位于长江岸边的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芦苇摇曳、游人如织,当地退捕渔民陈兰香正沿着滨江栈道漫步赏景,感受美丽长江的生态蝶变。
“现在的薛家洼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很难想象数年前这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陈兰香感慨。
薛家洼曾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方。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管控,这里一度面临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2019年,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打响了长江东岸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战。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拆除非法码头、修复岸堤……通过实施一系列整治工程,薛家洼生态园实现了从工业岸线向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华丽转身。如今,这里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2019年我们家响应马鞍山市禁渔的号召,拆解了5条渔船,获得政府补助24万余元,搬进了现在的房子。”陈兰香表示,在当地政府的精准帮扶下,她和另外8户上岸渔民共同创办了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她的丈夫张周华也从昔日的“打鱼人”转变为“护渔员”。
陈兰香的事业越做越大。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70多人,今年3月成立党支部,陈兰香任党支部书记。她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投身长江护渔、水资源保护等公益活动。
“我们这些曾经的渔民,既是长江大保护的见证者,也是渔民上岸政策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保护长江的参与者。”陈兰香道出了广大退捕渔民的心声。除了通过公司积极吸纳上岸渔民就业,她还牵头成立了“渔民之家”,将每年劳务公司盈利的9%作为备用金,专门用于帮助上岸渔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陈兰香的退捕上岸经历和薛家洼的生态蝶变,是五年来安徽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的生动注脚。
安徽始终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7+1”行动,系统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等重点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提升治污能力方面,全省污水处理能力实现大幅提升,新增处理规模达541万吨/日,几乎翻倍;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覆盖能力达4.79万吨/日。同时,关停、搬迁化工企业116家,完成长江干流5公里范围内1173家畜禽养殖场整改,实现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全覆盖。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累计整治非法码头234座,释放岸线66.7公里,修复废弃矿山112个,治理面积1.4万亩。沿江5市全部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省累计造林超760万亩,筑牢长江中下游和长三角生态屏障。
生态修复的成效正在显现。2024年,安徽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8%,较2016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近5年连续超九成。2025年以来,长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水平,出境断面监测指标一半达到Ⅰ类水平。
作为长江十年禁渔的主战场之一,五年来,安徽持续加强长江禁捕常态化执法监管,多渠道保障退捕渔民安置就业,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力度,连续三年荣获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综合考核“优秀”等次。
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市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马鞍山市还与江苏南京、镇江协同立法保护长江江豚,开创了全国首例针对单一物种的跨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先河。同时,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共同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如今的长江安徽段水清岸绿,两岸处处风景。芜湖十里江湾、铜陵滨江公园等成为沿江市民喜爱的亲水岸线,长江马鞍山段、铜陵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长江安徽段土著鱼类物种数达到78种,比实施禁渔前增长47%,“微笑天使”江豚从难觅踪影到频频现身。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安徽正以“绿”为笔,绘就美丽生态新画卷。(记者 罗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