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的一天,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法官林海英接到梁阿婆的电话:“我该怎么办?我一个老太太,这辈子还没有打过官司……”
原来,梁阿婆的父亲、弟弟、母亲相继离世,尚未从悲伤中走出来的她,却因小侄女梁媛的一纸诉状,卷入一场复杂的遗产继承纠纷,涉及5名当事人、3套房产,其中围绕刻着梁阿婆祖父母、父母生活印记的祖屋,此前已多次发生争执,但梁阿婆怎么也没想到,这场至亲间的纠葛竟会被诉诸公堂。
面对法院传票,梁阿婆有些手足无措,打电话向林海英求助。
林海英耐心解答梁阿婆提出的问题,家事法官的敏锐,让她觉察到,这起看似普通的继承纠纷,实质暗藏着亟待弥合的家族亲情。
第一次庭审如期进行。梁阿婆的大哥梁永拿着泛黄的遗言激动地说:“对祖屋‘只许居住、不得买卖’,是祖辈的心愿,必须留住家族记忆的根。”梁阿婆在一旁点头赞同。
大侄女梁芳拿着打印好的遗嘱说:“3套房产中,有1套房是我父亲明确分给我的,而且祖屋也有我的一份。”
小侄女梁媛气愤地说:“我看这遗嘱也未必有效力吧?”
阿婆弟弟的前妻程依则主张房产也有自己的份。
林海英深知,家事审判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明断是非,更在于修复关系。于是,她将大家引入调解室,尝试通过调解化解纷争。但每个人仍情绪激动,各执一词,分毫不让。首次调解不欢而散。林海英没有气馁,她想起刚入职时师父常说的话:“调解,就是要理顺事结、解开心结。不妨多走一步、多试一次。”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一有空闲,林海英就拨通当事人的电话,耐心聆听当事人诉求,提出自己的调解思路。当事人情绪逐渐平复。然而,一个意外插曲,险些让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
一天晚上,暂住在待分割房产中的梁永,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道:“林法官!他们断了我家的供水!”
林海英心头一紧,立即联系核实,原来是小区物业在维修供水管道,而梁永又没有看到物业的通知,完全是一场误会。林海英赶紧把结果告诉大家,并耐心安抚梁永。
这场意外的风波,虽起于误解,却像一阵风,吹散了些许猜忌的尘埃。梁永得知真相后,对亲人积累的怨气也在渐渐消散。
经过与当事人充分地沟通,林海英把第二次调解的地点选在刻满家族生活印记的祖屋。大家围坐一圈,在向大家反复讲清待继承房产的来龙去脉、遗嘱安排、法律适用,并逐个解答大家的疑问后,林海英与大家拉起了家常。
“听说,你们这一大家子人,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聚在祖屋了。”话语轻柔,却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丝丝涟漪。梁阿婆眼圈微红,望向久未谋面的亲人;梁芳低着头,摩挲着指尖……
林海英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逝者留下的,不仅仅是房子,更是情感的托付。血脉相连的亲情,比任何遗产都更值得珍惜啊!”那份因误解和积怨形成的厚重帷幕,被轻轻掀开了一角。
见时机已成熟,林海英将拟定的调解方案和盘托出,“尊重遗嘱的安排,也考虑到祖辈对祖屋的心愿,祖屋由梁阿婆、梁永、梁芳、梁媛共同继承;另外2套房产,1套由程依、梁媛共同继承,1套由梁芳单独继承。下面,我再把分配比例给大家明确一下,大家看怎么样?”
“我同意,我们这把年纪,图的不是钱,是心里那杆秤要平。”梁阿婆轻声说道。
“我也同意,姑姑长期照顾我卧病在床的父亲,确实尽心尽力,我们都看在眼里。”梁媛的一句话,让梁阿婆的泪水瞬间涌上了眼眶。
郑重地在调解协议上签下名字后,亲人相视而笑,大家继续围坐,欢声笑语渐起。
看到这个大家庭和好如初的样子,林海英也感到很欣慰。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道:“家事审判的意义,就在于修复那些被矛盾和分歧扯断的情感线头,重新编织起温暖的联结。”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