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更是资源的宝库。中国是全球深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过去三十年间组织超过90个航次的科学考察,在国际海底获得五块矿区,积极推动深海资源勘查与开采技术研发。山东作为海洋大省,海洋资源潜力巨大、找矿空间广阔,已发现石油、天然气、煤、金、稀土、地热等矿产资源,2024年海洋矿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位。
作为推进海洋地质工作的重要力量,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在海洋地质调查、资源评价与生态保护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发现中国第一个海底煤田,助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9月9日,作为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的蓝色宝藏—海洋矿产勘查开发对接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此次活动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汇聚全球海洋矿产领域顶尖院士、权威专家、国际组织代表和行业精英,围绕深海多金属矿产勘查与开采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探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入交流洽谈,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这场国际性的行业盛会中可以看到,技术创新正成为开启深海宝藏的金钥匙,加快驱动海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深海探测智能装备 让海洋矿产勘查从“看得见”到“看得清”
深海环境极其复杂,高压、低温、黑暗等极端条件对探测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
此次对接会上,多项国际领先的探测技术集中亮相:海洋领域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深海环境,实现勘查过程的可视化与智能化;海洋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探测,实现海洋深部结构探测;智慧海洋牧场观测系统,部署水下传感器网络,提供珍贵海洋生态数据,助力可持续渔业研究。更有深海表生矿产高效精准探测、新型全水深宽频带海底地震仪、浅海地震勘探、深海油气与矿产高精度探测等全球海洋矿产资源领域最前沿技术与装备闪亮登场,为资源定位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这些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深海探测正从“有无判断”走向“精细刻画”,为后续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
同时,深海矿产开采装备的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开发效率与安全性。记者在对接会上了解到,中国在地质装备、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多年积累正在结出硕果。无人潜水器、智能钻采平台、远程操控系统等一批高端装备已逐步实现国产化与应用化。
例如,山东科技大学推出的海洋矿产探测机器人、自主式矿产资源实时探测机器人、轻重量矿产资源采集取样机器人等多种新型勘探设备,在适应性与可靠性上展现出独特优势。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4000米级深海电磁采集站成功完成海试,填补了我国在深海电磁探测方面的空白。
这些智能装备的迭代升级,不断推动海洋矿产开发从粗放式作业迈向智能化、精细化运营。
对接会搭建桥梁连通世界 共绘海洋矿产勘查开发蓝图
深海开发离不开全球合作。此次对接会上,权威专家、学者通过现场分享和展示前瞻性、实用性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成果,为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按下了“快进键”,为全球海洋经济治理凝聚了智慧力量。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石学法,德国宝峨机械有限公司海洋技术产品线执行总经理莱昂哈德·维克斯勒等对深海矿产勘查与开采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推介;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予国,中国地质装备(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锡强等对海洋矿产资源勘探装备进行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研究室副主任孙治雷等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进行推介。
在高端对话环节上,海洋地质、装备工程等领域多位知名院士专家,围绕海洋矿产勘查开发主题,聚焦火山岩成矿机理、深海探测装备研发、绿色开采技术等议题,开展专题交流对话,开展国际性合作对接洽谈。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解析了火山活动与海底矿产成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深海矿产资源开采在技术层面面临的核心难题,为海洋资源勘探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则分享了中国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的发展现状与国际对比,同时分析在深海矿产开发需求驱动下,海洋装备技术的迭代方向与突破重点,明确了未来装备迭代的“技术路线图”。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从生态与资源共生的视角,分享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承载力研究与矿物开发协同发展的思考,提出了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实现“人海协同”发展的建议。
利比里亚共和国矿业与能源部矿业副总监察长阿道弗斯·M·G·D·格利基亚分享其对南大西洋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趋势分析以及非洲国家参与海洋矿产开发的路径思考,为全球海洋协同发展提供了区域参考。
孟加拉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穆罕默德·奥马尔·法鲁克·汗结合孟加拉国及周边区域实践,分享了如何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中实现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人类对海洋矿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思考,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对接会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描绘科技路径
作为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创新实施“113388”发展战略和思路,把海洋地质工作列为全局重点任务,制定《“十四五”海洋地质工作专项规划》,加强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多名院士和高端专家,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主动服务全省海洋经济建设。
在海岸带生态修复方面,创新提出并实施沙滩保护与修复方案,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沙滩稳定性评价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海岛综合地质勘查、海洋碳汇研究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牵头编制日照市首个海洋牧场技术规范——《投礁型海洋牧场生态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等多项技术规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重点沙滩保护、海岸线生态修复等技术走在全国前列,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地质智慧。
随着更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未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将提升“工程项目科研化、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着力实施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不断强化海洋地质创新团队建设,推进海洋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链接。深化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省部及行业重大科研项目,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在服务打造全省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上再加力。(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