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口9月4日电 (记者李学山)在科技融合不断加速的今天,量子科学与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8月23日,由MDPI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及海南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物理与数学学科峰会在海口落幕。峰会期间,众多院士与顶尖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量子与人工智能”这一前沿交叉领域,从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发展瓶颈及未来愿景等多维度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MDPI第二届物理与数学学科峰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量子科技与人工智能同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最活跃、最前沿的领域,两者融合不仅有望重塑计算范式、提升认知能力,更可能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提供全新路径。量子计算以其并行性、指数级存储等特征,有望突破传统算力瓶颈,为AI大模型训练、优化算法等提供底层支撑;而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可加速量子系统的控制、纠错与资源优化,促进量子硬件与算法的发展。这一交叉领域不仅涉及物理、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深度融合,也关乎未来科技战略主导权与国家竞争力,因而受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高峰论坛由叶朝辉院士主持,孙昌璞院士、段文晖院士、张继平院士作为嘉宾出席,邹冰松院士、赵鸿教授、蔡庆宇教授、吴飙教授等学者参与交流。论坛围绕“量子与人工智能”的概念界定、融合路径、理论瓶颈及未来方向展开深入讨论。
在持续而热烈的交流中,与会院士与学者们从多个关键维度对“量子与人工智能”这一前沿议题进行了系统性剖析,内容覆盖结合路径、双向赋能、发展瓶颈、算力潜力、智能边界乃至人类认知的本质等一系列深刻问题,为公众理解这一跨学科领域的现状与未来提供了清晰而富有层次的视野。院士和专家们指出,量子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虽潜力巨大,但仍面临理论深化与工程实现的双重挑战。
论坛最终达成多项共识,包括继续推动“AI for Science”与“Science for AI”的双向互动、将AI定位于人类能力的增强工具、正视当前量子计算与AI理论及可靠性瓶颈,以及坚持以人机协同为未来发展路径。
为进一步推动领域发展,与会专家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物理、数学与计算机的深度融合;建立人工智能在关键领域的可靠性评价标准,特别关注医疗、军事等关键领域,确保其安全、可控;鼓励在“Physics for AI”等方向开展原创性研究与国际合作,以此推动学术交流。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MDPI第二届物理与数学学科峰会成功搭建了高水平、跨领域的对话平台,不仅深化了对“量子-人工智能”融合过程中关键挑战与机遇的共识,也为后续科研布局与合作指明了方向。期待下一届峰会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相关议题的探索,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跨界合作,共同助力这一战略交叉领域的稳健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