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有轨电车调度中心,协助优化调度方案,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深入老旧社区,解析电梯加装矛盾,破解“悬空老人”下楼难题;探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适老化产品企业,创新数字助老模式……
2025年暑假,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绘治慧”数智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队组织师生70余人走访11城,在30余个实践场景中积极探索“管理+”基层治理新路径,为解决民生难题贡献智慧与力量。
破解加梯难题 共筑宜居家园
“大学生带来的新技术、新视角,正是社区最需要的智力支持。”在武汉市洪山区关山口社区,管理学院师生带着深入社区居民走访调研后的数据和社区党委书记吴嫚丽进行交流。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绝非仅仅是解决“上下楼”的问题,它更是一场对基层治理能力与民生温度的深刻“大考”。
聚焦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一民生难题,该实践队深入全国各地数十家老旧小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精准剖析了居民意见难统一、资金筹集困难、施工空间受限等共性问题。目前已形成学术论文、资政报告及数字平台等多项成果,为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老旧小区电梯加装问题,不仅是技术课题,更是体察民生、参与基层治理的宝贵课堂。”实践队指导老师、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建斌始终鼓励学生要在实践中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不断加强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师生深入社区实地调研。
智调电车班次 畅通出行网络
在武汉光谷的有轨电车线上,身穿统一服装的实践队员穿梭于站点之间。
为了摸清群众出行的真实需求,他们一边拿着小本子记录乘客意见,一边在车厢里与司机、乘务员交流。“有时候晚班车间隔太久,我们就等得有点着急。”“上下班高峰人太多了,希望能多加几趟车。”……实践队员们认真倾听,并把这些意见整理成一份份详实的数据表格。
结合管理科学的决策知识,一套“智慧调度”方案逐渐成型——基于票务大数据,系统识别乘客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构建运筹优化模型以辅助决策,提升有轨电车运行的精准性与精细化水平。
“数智赋能,不仅优化了交通运行的逻辑,更提升了公共交通的温度与青年担当的厚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副主任盛典在走访武汉光谷交通运营有限公司时感慨。他鼓励同学们:“做研究不仅要有成果,更要始终保持关注社会、服务民生的初心,让智慧与热忱同行。”
“当看到改进后的站点迎来更多乘客,晚班车搭载更多回家的身影时,内心的满足感真的是不言而喻。”本科24级学生张竞尧说。
师生走访武汉光谷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弥合数字鸿沟 激活银发经济
“真正的智慧养老,是让老人也能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刚从九州通人寿堂养老院走访出来,本科23级的邢钦月和同行的熊善宇、张凤雅一边整理着厚厚的访谈笔记和调查问卷,一边不禁感慨道。
作为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敏锐捕捉到“银发市场”的潜力,也看到许多老人面临的困境:用老式功能机,智能机字体看不清;预约社区医生操作复杂;面对电信诈骗既害怕又无助。这些“数字鸿沟”限制了老人的生活幸福感,也制约了银发经济发展。
在管理学院计算金融系甘煦老师的组织下,实践队连续两年深入养老机构、老年社区等地走访。同学们与老人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他们手把手教老人识别诈骗短信,用方言录制手机操作短视频,帮视力不好的老人调整手机新闻APP的“听书模式”,还链接社会资源,为社区建立公益帮扶档案。
“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既看到了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提升空间,也发现了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既认识到数字鸿沟给老年群体带来的不便,也探索出科技赋能养老的可行路径。”甘煦表示,将带领同学们系统分析银发群体的消费特征,通过构建需求模型提出“政府—企业—社区”联动的消费释放路径,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实践队到养老机构、老年社区等地走访交流。
“后续学院将组建一支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特色,数智技术优化管理服务,也让更多学生在参与到社区的爱老服务、电梯加装纠纷调解、有轨电车志愿引导等具体工作中锤炼人民立场和管理学科本领。”该校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表示。(图/文 张沛、方权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