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的新型能源,近年来备受关注。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中科焓能(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氢能技术领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实现了低成本、高性能、长寿命氢能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公司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团队的成果顺利从‘书架’走向‘货架’。”中科焓能(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技术总监张伟说,这项改革既解决了老师跟学校、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技术迭代和技术创新。
张伟介绍,目前,公司已实现核心产品量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氢能交通、储能、绿电绿氢的耦合、绿色能源转化、氢健康等各个领域。
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问题,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2020年,中国科大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将传统的“先转化、再奖励”模式,改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
近年来,安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对省属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指导,以“赋权企业”为重点,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组织科大硅谷、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与试点单位加强对接服务,进一步推动省属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599项,成果估值约7.21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114家。
新技术走向市场,不仅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还要让市场急需的技术精准匹配到相应的企业。安徽省针对供需对接不畅、科研人员对商业运作缺乏了解等问题,打造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培养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
在蚌埠,安徽省尚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安徽科技大市场蚌埠分市场技术经理人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景茂峰教授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成功开发出寡雄腐霉系列菌肥产品,并在全国多省铺货销售。
在芜湖,普立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因为安徽科技大市场芜湖分市场技术经理人服务团的牵线搭桥,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接,成功落地一个年产值超3亿元的智能化工项目。
“5年前就听说了技术经理人这个职业,它可以帮科研院所的专利找到匹配的企业,转化成功了自己还能有相应的奖励甚至是股权。”王辉既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产学研主管,还是一名技术经理人。“真正开始做这个工作后,发现并不容易,光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法律、市场、公司构架等。”王辉说。
一边在市场中“挖需”,一边在实验室里“挖宝”。经过持续努力,王辉已促成2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累计转化金额5.34亿元,他个人还被评为安徽科技大市场“金牌技术经理人”。
“技术经理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人物,也是正在成长中的新兴职业,主要任务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通过挖掘、培育、熟化、评价、交易、推广成果,有效解决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成果定价难’、供需匹配不精准等问题,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介绍,安徽已培养持证技术经理人近3900人,有效推动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把科技成果的价值最大化挖掘出来,安徽还聚焦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省市协同,谋划建设一批顶尖孵化器,进一步贯通科技创新、转化孵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全链条,示范带动更多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促进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项目的加速孵化。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安徽正加速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让“科技种子”长成产业“参天大树”。(记者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