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意外摔伤,让家政女工吴某身心俱伤;一份生效判决,让某小微保洁公司步履维艰。当冰冷的执行程序遭遇沉甸甸的民生现实,法律的天平该如何平衡?
吴某受雇于某家政保洁公司,在一次清洁服务中不慎摔伤。法院依法判决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该案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深入调查发现,这家公司规模较小,员工多为中年女性。强制执行固然能保障吴某的权益,却也极可能压垮这家维系着几十个家庭生计的小微企业,甚至让更多“吴某”失去工作机会。
一边是劳动者亟待抚慰的伤痛,一边是小微企业脆弱的生存线,执行法官没有简单“一执了之”,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处——如何在实现正义的同时,守护住这份支撑着底层就业的微光?
8月5号,执行法官约谈双方,坦诚分析利弊:对吴某而言,一次性全额执行希望渺茫,公司若破产更将维权无门;对公司而言,分期履行虽需精打细算,但能维系经营,保障员工饭碗,最终也有能力承担起责任。经过耐心沟通,双方达成和解:公司克服困难,先行支付3万元解吴女士燃眉之急,后续以每期4000元的方式分期履行,直至清偿完毕。
面对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和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压力,机械的执行或许能解决一个案件,却可能衍生更多社会问题。本案中,执行法官秉持善意文明理念,既保障了申请人的核心权益得以逐步实现,也为小微企业保留了经营发展的空间,更守护了几十个普通家庭的生计来源,彰显了法律的力度和温度。(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