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武汉市硚口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牵头主办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科研专项——矩阵射频多中心课题启动会暨签约仪式”举行。本课题将构建我国目前最大的女性盆底疾病数据库,同时规范女性盆底疾病的治疗标准。
会议聚焦“矩阵射频技术”在盆底疾病领域的创新应用,汇聚全国26家知名医疗机构和专家专家,共同签署课题合作协议并启动多中心临床研究课题。
矩阵射频技术如何治疗盆底疾病呢?课题的技术支持方、武汉半边天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学文介绍,矩阵射频技术利用高频电磁波产生的热效应(42-45℃),作用于盆底肌肉、筋膜等全盆腔。该技术适用于多种盆底功能障碍及修复需求,如盆腔脏器脱垂、各类型尿失禁、性功能障碍、产后康复等。
项目负责人、同济医院妇科常务副主任吴明富介绍,人工智能+矩阵射频技术可通过动态监测盆底肌电信号、生物力学参数等关键指标,结合AI模型预测疾病进展,并制定实时优化的射频治疗方案,推动传统康复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跨越。盆底射频治疗通过智能化技术融合,为盆底疾病患者提供精准干预。基于AI驱动的动态监测与个性化方案调整,治疗可显著改善盆底功能指标,助力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来自同济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26家医疗机构的专家团队现场签约,组建跨区域科研协作网络。各方将围绕“诊疗路径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价体系”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合作,力争制定行业指南与国家标准,解决当前盆底疾病诊疗碎片化、差异化的痛点。
“矩阵射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是盆底疾病领域的一次颠覆性创新。多中心协作模式不仅能加速技术验证,更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惠及基层患者。”吴明富说。
现场,牵头单位向26家合作机构颁发“课题临床研究中心”牌匾,全国矩阵射频多中心科研网络形成。“我们将依托课题平台,共享临床数据库、联合培养人才,全面提升盆底疾病全周期管理水平。”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彭程教授说。
据悉,该课题首期计划覆盖超2000例患者,预计2年内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项目组同步启动“基层医师培训计划”,未来将通过技术推广、远程会诊等方式,助力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让创新技术惠及更广泛人群。(龚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