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寿光稻田镇崔岭西村,1500亩地里“长”着360个蔬菜大棚,年产果蔬万余吨,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村民靠种菜富起来,多亏了银行贷款的支持。”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
崔玉禄介绍,在农业银行“大棚两改”贷款的支持下,合作社为种植户配置了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系统,为生产技术标准化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强村贷”“惠农e贷”“新居贷”等贷款的发放,不仅打响了当地蔬菜品牌,还让村民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近年来,山东省金融机构聚焦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为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畅通金融“活水”,贡献金融力量。
“截至11月末,山东省涉农贷款余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7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4692.8亿元,同比多增337.6亿元;农业企业直接融资取得积极进展,前11个月全省发行乡村振兴债券30.5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副行长董龙训表示。
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山东省深入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一县一品”创建活动、农村特色产权融资“自选优势项目”突破活动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石榴贷”“家庭农场贷”“大棚贷”等百余款专属信贷产品,截至10月末,全省“一县一品”和农业产业链融资贷款余额731.2亿元,有效满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生产资金需求。
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菜篮子”等重点领域,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副行长朱峰介绍,农发行涉农产业类贷款余额1122亿元,支持了包括高标准农田、盐碱地综合利用等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从威海西洋参到菏泽牡丹,从兰陵蔬菜到高青黑牛、阳信肉牛,以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主责主业的农发行,不断为山东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助力‘好品山东’农产品品牌建设。”朱峰说。
在支持人才振兴方面,山东不断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提高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额度,9月末全省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达48.1亿元,为妇女、退役军人、教师等群体量身定做“鲁担巾帼贷”“退役军人创业贷”“园丁贷”等金融产品。前三季度,山东省累计发放“鲁担巾帼贷”4682笔、金额42.5亿元,发放退役军人创业贷款5233笔、金额14亿元。
在山东,“美德信用”也能变成“真金白银”。为支持文化振兴,山东省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乡村美德积分金融转化建设,建立“美德+积分+金融”服务模式。
近日,在临沂费县,504家“街边小店”,获得了总额1.08亿元授信,“美德信用积分”转化成了可以随借随还的流动资金。作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临沂市率先在全省创新建立“美德+积分+金融”的服务新模式,并在在沂水县、费县、沂南县、兰陵县等县区开展试点,“美德信用积分”成为银行贷款投放的新参考依据。
据了解,在山东省农信联社的指导下,临沂全市12家农商银行推出由美德个人积分贷、美德企业积分贷、美德组织积分贷组成的“美德积分系列贷”,让美德信用积分变成“真金白银”。
在临沂费县王家庄经营家庭农场的刘玉田,今年美德信用积分达到了930分,他也因此申请到20万元“美德个人信用贷”,为10个樱桃大棚安装了全自动控温设备。“明年的大樱桃能早上市十几天,卖个好价钱。”刘玉田说。
除了个人“美德积分”外,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将涉农主体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等情况纳入信用评价,推动“整村授信”“无感授信”,引导金融资源加速向农业农村现代化领域聚集。10月末,全省完成“整村授信”村庄7.4万个、覆盖面达96.4%;农户贷款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快于全部贷款。
与此同时,山东省金融机构结合乡村实际探索开展了林权、排污权、林业碳汇、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抵质押等贷款业务支持生态振兴;推出“强村贷”等产品支持组织振兴,前11个月,全省累计发放“强村贷”8.3亿元,支持项目816个。
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政策的引领,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健全契合乡村振兴的金融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关于金融支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金融资源供给 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文件,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三十余条金融措施,着力破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痛点堵点。
“山东充分运用各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撬动引领金融资源在‘三农’领域精准滴灌。”董龙训表示,“今年前11个月,山东省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926亿元,办理再贴现867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