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记者从淮北市文旅体局获悉,淮北市以满足群众戏曲文化需求为着力点创新开展“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工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提升送戏覆盖面和普惠度。2023年,该市开展“送戏进万村”279场,保质保量完成了目标任务,惠及群众13万余人。
淮北市建立“送戏进万村优秀节目库”。节目库包含经典传统剧目类、非遗类、普法类、地方戏、原创现代戏等多种类型,并在各行政村进行公示。村民从节目库中选择喜爱的节目,组合成一台质量高、结构优的精品“大戏”演出,确保送戏内容真正符合广大群众的口味。
该市做好“送戏+”文章,确保“送戏进万村”活动取得实效。“送戏+节庆”,将活动与杏花节、葡萄采摘节、石榴文化旅游节等地方特色文旅节庆活动有机融合,既丰富了文旅节庆活动内涵,又扩大了送戏演出活动受众覆盖面;“送戏+景区”,开展戏剧演出进景区活动,打造沉浸式戏曲表演和互动演出,让戏曲文化成为助力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符号,既聚集了景区人气,又提升了送戏演出的社会效益;“送戏+街区”,变“送戏进万村”为“送戏进万家”,在部分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等选择多个试点,每年安排2场至3场送戏专场精品展演,提升“送戏进万村”活动普惠度,增加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部分“空心村”、小村人口少现状,该市打破传统一村一场的送戏模式,在较大中心村探索设立半径不超过2公里的“送戏基地”,采取集中联场展演、唱连台本戏的方式,让群众过足戏瘾。同时,依托乡村学校操场阵地优势,利用学校延时服务时间点,将“送戏进万村”与“戏曲进校园”相结合,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合广大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该市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的观赏习惯和农忙时节,科学合理安排演出时间,尽可能将“送戏进万村”安排在农闲时节、重要节假日进行,确保上座率,力求避免出现“无人观赏”“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
淮北市文旅体局局长胡家培介绍,该市“送戏进万村”活动立足实效做文章,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将文化惠民工程与节庆、景区、街区等深度融合,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建立“大众点评”满意度测评机制,每场送戏演出后,邀请当地群众代表组成“大众评审团”,对送戏效果“挑刺”。县(区)文旅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采购计划、合同执行、质量效果、资金使用等进行动态跟踪督查,确保送戏活动有质有序推进,“下一步,将通过设立‘送戏基地’,避免‘台下冷清清、台上走过场’现象;严把演出内容关,提升演出效果,丰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记者 丁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