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几场地方政府举办的电视问政节目,其场面似乎很热闹,颇具“聊效”。聚光灯下官员直面百姓诘问,场面或如“刮骨疗毒”般激烈,一时之间仿佛真能荡涤积弊。此等“聊效”固然精彩,倘若止步于“问”而未见“治”,便如医生只把脉不开方,徒留一场热闹而病症依旧。
问政荧屏之“聊效”确有其可贵之处:它如利刃般刺穿官场惯常的沉默帷幕,使某些官员真正直面“被监督”的处境。这种聚光灯下的窘迫感,或可催生些许敬畏与自省,为后续行动埋下伏笔。然则“聊效”终归如昙花一现,仅凭口舌承诺,远不足以撼动那盘根错节的惰性根基。当直播结束、舆论退潮,若无刚性约束与后续追踪,那些痛定思痛的誓言,极易在无形壁垒前消融于无形,旧日问题遂在暗处滋长如初。
故“聊效”仅为起点,真正的“疗效”才是治本之道。若想问政之问化为切实之治,便需建立清晰的“诊疗”闭环:其一,需将问政台上的承诺,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整改清单,明确时限与责任,使之成为悬顶之剑;其二,需进行跟踪评估,让整改置于阳光之下;其三,对整改不力者,必施以党纪政纪之“猛药”,方显制度之刚性。唯有如此,方能使电视问政不再是某些官员的“走秀”的表演场,而是祛除沉疴、打通治理梗阻的“手术台”。
“聊效”之热终会散,“疗效”之实才永恒。电视问政的终极价值,不在一时的唇枪舌剑或聚光灯下的热闹,而在于是否能将荧屏上的“聊效”,真正转化为惠泽百姓的“疗效”。
当聚光灯熄灭,那些聚光灯下郑重许下的承诺,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还是随灯光一道熄灭?电视问政的答卷,写在荧屏之后,最终刻在民心之上。(张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