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湖北电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扎根基层,用匠心守护每一根光缆,钻研攻克“卡脖子”难题;或驰骋技术前沿,用创新架设5G时代的“信息天路”。
4月28日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庹德兵和刘思聪,正是其中的代表。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走近他们,看创新者如何用双手与智慧,勇攀科技创新高峰,让信号永不掉线,让连接无处不在。
庹德兵正在检修设备
立足基层一线的光缆守护者
庹德兵是中国电信襄阳分公司线路维护中心主任工程师。他立足通信电源和光缆维护一线,执着钻研,凭借30项获奖创新成果、4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破题人”。
中国电信刚刚接手C网(即CDMA网络,可支持电信3G网络手机)运营之初,更新基站所需的蓄电池用量大,成本高。怎样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从2008年至今,庹德兵从未间断对通信机房旧电池挑选再利用的研究。
刚开始,他也采用过“笨办法”,对一个个退役的旧电池通过多次放电、充电的方式进行性能激活,再从中挑选出可再利用的电池。为提高充放电循环效率,庹德兵设计制作了自动充放电循环控制器。
在解决了充放电效率低的问题后,他又编撰了《在D类机房和基站挑选再利用的旧电池维修电池组操作法》。2019年,该操作法被评为湖北省职工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成为行业电池挑选再利用工作的教科书。
为了大幅度降低内阻仪成本,提高在线测试抗干扰性能,他研发出一种提高内阻仪抗干扰性能的方法以及信号中继器,形成《在线式内阻仪》,以1000多元的成本实现了2万多元专业内阻仪的性能。
16年里,庹德兵围绕蓄电池维护,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共研发出17项科技创新成果。
庹德兵不仅是“电池医生”,还是“光缆守护者”。
他发明的《电容直连管线探测方法》填补国内空白;以7万元成本改造24台濒临报废的光纤测试仪,盘活720万元固定资产;提出芯片级维修技术和翻新式维修理念,彻底解决过保修期熔接机维修费用高等受制于厂家的“卡脖子”难题,节约维修成本超1500万元。截至2024年,他的团队累计修复熔接机超1.4万台,成为通信线路维护的坚实后盾。
作为湖北省优秀带徒名师,庹德兵培养的技术骨干中,6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0人在省级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他建立的维修支撑微信群已涵盖湖北17个本地网2000余名装维经理,实现7×24小时远程技术支援,被亲切地称为“不掉线的庹老师”。
刘思聪(中)与同事研讨问题
无线网络的“追光者”
与庹德兵的“接地气”不同,80后刘思聪的“战场”在无线通信的云端。
天生喜爱琢磨、勤于钻研的刘思聪总结出了一种哲理式的感悟:“要不断突破舒适区,才能步入知识或事业的更高境界。”
2016年,刘思聪远赴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完成国家级重大活动通信保障。此后,他多次支援西藏、内蒙古等地网络建设,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提供现场支撑15人次、各类远程技术支持30余项。
2018年,面对汉十高铁隧道信号覆盖难题,刘思聪打破传统思维,在隧道两端建设小型基站,同时使用创新型天线,将原本像普通手电筒这种发散式的信号,聚集成类似激光束的聚向信号,直接送入隧道,让隧道中间的高铁用户就像被光线照亮一样。
这样的信号覆盖方式,相较于传统光纤加基站的方式,在确保网络覆盖优质的同时,可以有效节约成本50%以上,此后全国新建高铁普遍采用这种建设方式。
十余年间,刘思聪先后完成中国电信集团4G武汉实验试点网等各类重点及创新项目20余项。自主创新地铁双缆双流部署方案,获得1项技术专利,被评为2019年湖北省总工会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获得软著4篇,完成各类期刊论4篇,其中《4/5G 大数据指纹定位》项目获得2020年省总工第七届全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他的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已为企业节省各类投资及成本3800余万元。
2022年,刘思聪被任命为湖北电信随州分公司副总经理,走上管理岗位的他依然倾力于科技创新。作为随州电信云电脑项目技术负责人,刘思聪带领技术团队专注于云电脑项目的技术革新和推广,通过探索全套协同工具和应用模板,适配多种国产化芯片和操作系统。目前随州云电脑项目作为国家级云电脑试点,已被列入《湖北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于2024年9月30日正式通过国家级验收。
不同的电信人,共享着同样的精神基因。庹德兵的退休目标是“再留下一批好工具”,坚守“为一线化难解惑”的初心,刘思聪则坦言“技术五年一换代,唯有持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
正是有了这些普通劳动者对“精进”二字的极致追求,通信行业方能看见更辽阔的风景。(图/文 许国胜、付树立、胡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