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难题群策群力,技能人才实战历练,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湖北中烟卷烟材料厂以“彭三文劳模工作室”为支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厚植新质生产力,助力工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问题导向,搭建技术难题“攻坚室”
“针对当前的产品香精添加环节可能导致异味的问题,我们团队设计研发了一种可移动式香精异味消除装置……”“五小”创新项目评审会上,项目负责人熊巍娓娓道出项目立项的初衷。
工作室成员开展技术研讨。柯根松摄
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项目研发,“问题导向”是工作室始终坚持的原则。围绕生产制造环节中的重要质量节点、技术薄弱环节,工作室以“五小”创新项目、质量改进项目、“金点子”等群众性创新项目为抓手,依托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鼓励职工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工作思路。
信息管理办公室研制智能计数装置,有效记录每日的生产数据和清空数据,减小人工读取造成的误差;成型车间观察到combi成型设备链钩导轨使用材料摩擦系数低,导致设备运行不稳定严重影响设备产能,引入了一种高分子聚合材料改进优化链条导轨结构;动力车间对污水处理站产生的中水进行二次利用,加装自吸式水泵,应用变频恒压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开合溢水阀,灌溉厂区植被。
工作室将技术创新融入工作实践,完成了《爆珠高效精准植入滤棒成型技术》《具有混配工艺的绿色降温管材配方开发及成型装备研究》等课题,相关设备与管理措施的应用落地不仅实现了节能降耗,同时提升了工厂的经济效益。
建强队伍,打造技能人才“孵化器”
在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上,26岁的李赞从三万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轻工赛道决赛,成为湖北省进入决赛的四名选手之一。曾经的他,也是工作室的一员。
“2020年我刚进厂,在入职培训阶段就有幸到工作室学习,师傅们爱岗敬业、勤勉尽责的工作品格,是我冲破层层关卡闯进决赛的重要精神支柱。”谈起在劳模工作室的过往,李赞的嘴角溢出微笑。
李赞参加“红旗杯”班组长大赛。群团摄
一个劳模就是一粒种子,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孵化器。
工作室加强科学管理,建立项目课题研究制度,聚焦技术革新关键点,找准课题研究方向,明确成员职责分工,团队协作进行研发创新。运行“周汇报、月交流、季总结”工作制度,谋划布置创新工作,保障高效运转、健康发展。
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让操作人员参与到项目研发过程,通过深入现场、共同探讨、师傅的言传身教、手把手的传帮带,一大批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岗位能手,为工厂高质量发展“换挡提速”点燃动力引擎。
深度融合,链接创新成果“转换站”
走进“彭三文劳模工作室”,科技感满满的创意滤棒映入眼帘,“特色功能滤棒联合实验室”“三纤联合实验室”“专用绿色纤维联合实验室”的招牌熠熠生辉。
“我们敞开创新合作之门,到高校探求技术、人才和智力富矿,打开深化校企合作之窗,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共同发力。”卷烟材料厂技术中心以滤棒材料研究平台为阵地,与各大高校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高地。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工作室打破传统“单打独斗”的模式,打造“技术创新联盟”,与业内同行、上下游客户、高校结盟,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构建起技术创新体系。
业内同行在工作室学习交流。柯根松摄
以课题研究、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为纽带,邀请行业专家授课、教授(博士)坐班,进行知识产权创造、项目联合攻关,带动跨学科、多领域、多路径深度合作、融合创新,激发创新活力,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成果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五年前,湖北中烟卷烟材料厂技术中心主任彭三文获评行业劳动模范,“彭三文劳模工作室”应运而生。五年来,工作室团队成员由17人发展到40人,工程师、技师等骨干由5人发展到16人。在工作室的带领下,工厂累计完成创新课题64项,242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112项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劳模工作室成立以来,激励广大职工传承弘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彭三文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凝聚起建设一流企业的强大合力。”该厂党委书记陈军说。(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