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效果图。
1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大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深地储氢高峰论坛暨湖北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大冶举行。
中冶武勘积极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共建湖北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致力于创建国际领先、国内首座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推动湖北省深地储能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转。本项目主要研究岩洞储氢基础理论、关键临氢材料、核心建造工艺、智慧管控平台等重点技术,为氢能规模化、安全储存提供技术支撑,并同步开展氢能全产业链工程化应用创新,加快氢能一体化项目落地实施,引领氢能行业发展,形成示范推广效应。本项目的开工,将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为推动中国能源发展注入活力。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深地储能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对本项目建设以及我国深地储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表示,本项目建成后,可作为国家级能源战略储备基地或省级规模化储氢总站,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岩洞地质体储氢项目。希望更多国内优秀团队积极参与岩洞储氢的结构优化和密封设计工作,助力突破技术瓶颈,为氢能大规模储存提供技术保障和规程规范,为全国深地储氢研发人员提供可靠的联合试验基地,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规模深地储氢项目提供技术和标准,希望各方通力合作,把本项目做成做好。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陈俊表示,湖北省科技厅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于2023年大力支持并推动组建了湖北省深地储能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推动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与绿色产业在湖北创新和发展。湖北省科技厅将大力支持大冶市科技事业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创新资源协同,实现优势互补。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李海波说,本项目是创新行业价值、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对于支撑氢储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推动“卡脖子”问题解决,构建“制-储-加-用”氢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探索推广大规模地质体储氢技术,实现氢能规模化、安全化储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方密切合作,将本项目打造为我国氢储能领域的良好开端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共同推进我国能源储备事业发展。
大冶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辄说,本项目是开展深地储氢探索研究、推进大冶市氢能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必将在深地储氢科研和技术运用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大冶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库”支持。他表示,近年来大冶深入践行国家“双碳”战略,2023年底已成功谋划和实施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大冶市委市政府将持续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积极布局“制-储-加-用-研”各环节示范工程,建设氢能专班,进行“一对一”服务,全力推动大冶从原材料基地转变为“清洁能源之都”。
中冶武勘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纯清说,中冶武勘始终坚守央企初心,以绿色、智慧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积极承担产业报国使命、瞄准市场所急所需,发挥地理空间管理、岩土工程一体化等领域传统优势,不断推动复杂地下工程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推动深地储能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支撑和引领大规模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他表示,作为本项目建设单位和技术研发集成单位,中冶武勘将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和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携手各参建单位,努力打造集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示范引领于一体的深地储氢中试基地,助力大冶实现清洁能源创新应用和城市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打造氢能“全环节应用、一体化运行”的金字招牌,打通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及氢能产业链中储氢领域“最后一公里”,共同开创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活动现场,中冶武勘与大冶市政府签订了深地储能研究院项目合作协议。(图/文 潘中祺 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