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监控室内运行值班员正在监测发电机组碳排放情况。曹祥魁摄
“发电机组碳排放超出0.8吨/兆瓦时的报警值,需要对锅炉燃烧情况进行调整。”11月7日,在湖北华电江陵发电有限公司,运行值长穆世健发现1号发电机组由于锅炉燃烧原因导致碳排放异常,随即对锅炉风量配比和磨煤机分离器转速进行了调整,半个小时后碳排放强度降至0.789吨/兆瓦时。这是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火电行业开展碳计量试点应用的一幕。
让江陵发电有限公司实现精准碳排放管理的“神器”,是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发的火电机组碳监测和碳核算一体化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碳排放监测、核算、分析和碳资源管理等功能,对帮助发电企业掌握碳排放情况、更好履行控碳减碳责任具有积极意义。
火力发电可靠,是目前最主要的发电形式之一,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重要工作,是实现火电精准碳计量。
从2021年起,结合火力发电特点,国网湖北电力瞄准火电发电燃料供应、燃烧和排放等环节,创新数字化短周期碳核算方法,积极试验碳排放直测装置,通过在黄冈大别山电厂、湖北华电江陵发电有限公司、湖北西塞山发电有限公司等试点应用,用碳核算法和直测法协同推进精准碳计量。
据了解,碳核算法是一种基于碳元素守恒的计量方法,根据对同一时域的煤、炉渣的成分分析和机组发电等情况,可计算出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值。传统的核算法以年作为周期,靠人工核算,存在较大误差,不利于相关的碳管理工作。
“新研发的碳核算法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精准度,能够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成本。”国网湖北电科院双碳中心能效室副主管黄辉介绍,以往发电企业用上一年的年度核算结果作为碳排放权购买依据。以年排碳量为250万吨的发电机为例,若允许的碳排放量为200万吨,就需要购买50万吨碳排放权。碳价为60元每吨时,则要3000万元排碳成本。新的核算法能够帮助发电企业实时精准掌握排碳情况,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采取优化配煤等措施减少排碳量,另一方面可为企业在低碳价时购买碳排放权提供参考。
此次碳计量试点工作中,国网湖北电力打通了一体化服务平台和发电企业自有运行平台的数据通道,研发的碳核算方法可以在3秒钟内完成数据采集和结果计算。利用一体化服务平台,还能将核算法结果与安装在烟囱的碳直测装置的结果形成比对,对两种方法的计量精度和推广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据江陵发电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1月1日和9月1日,利用核算法和直测法对该电厂1号机组和2号机组的碳排放进行计量,两种方法碳排放总量计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14%和-1.69%。比对1月至8月的月度结果,两台机组最大偏差在±7%。两种方法得到了互相印证。
快速准确的碳核算法,对碳直测装置安装具有指导意义。黄辉说,“核算法正在逐步助力相应计量标准出台,未来,它相当于一把碳计量的‘尺子’,对于那些想单一通过碳直测装置进行计量的发电企业,在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应用核算法结果验证装置的安装合格情况。”
“高效的碳核算方法还能辅助碳交易精准决策。”黄辉介绍,传统的碳核算法周期长,时间和空间相对滞后,会给排碳企业决策造成偏差,不利于碳排放权交易。新研发的核算法成熟地应用,能更好发挥碳价的信号作用,将为碳市场的现货交易提供重要支撑。
据悉,近年来,围绕算碳、管碳、降碳等方面,国网湖北电力大力开展碳管理布局,创新实施低碳技术攻关,探索建设碳计量检定校准服务基地,积极打造国内首个省级电力行业碳计量中心,不断推进电碳市场协同发展,助力电力行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龙群、曹祥魁、刘俊)